从“规模领先”到“标准引领”,中国汽车出海开启新篇章
2025年上半年,全球汽车市场增长放缓,贸易壁垒层层加码,中国汽车出口却依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。据行业数据显示,中国乘用车出口总量突破260万辆,同比增长11%,稳居全球首位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,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攀升至41%,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。中国汽车全球化正从追求“量”的突破转向“质”的飞跃,一场从“出口冠军”到“规则制定者”的深刻变革已经开启。
今年上半年,中国汽车出口结构出现明显转变。燃油车出口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5%下降至51%,而新能源车型成为新的增长引擎。其中,插电混动车型表现尤为突出,同比增幅高达165%,逐渐接替纯电动成为出口主力。这一趋势在比亚迪、奇瑞等头部车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。
欧洲仍是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的战略高地。面对日益复杂的贸易环境,中国车企积极调整策略,通过本地建厂、合资合作等方式增强市场韧性。例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、上汽在西班牙扩大产能,均显示出中国汽车产业深入参与全球分工的决心。
中国汽车出海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产品输出,而是进入品牌建设、本地化运营和生态共建的新阶段。在品牌层面,比亚迪、奇瑞、吉利等企业通过高端子品牌布局、本地化研发和渠道建设,不断提升国际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。
在出海模式上,中国车企展现出高度灵活性,针对不同市场采取整车出口(CBU)、散件组装(CKD/SKD)和本地建厂等多路径策略。这种“因地制宜”的打法极大增强了中国汽车全球拓展的抗风险能力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汽车出海正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全球化进程。电池、零部件、智能技术等服务配套体系开始成建制地走向海外,实现从“卖产品”到“输出生态”的跨越。
尽管成绩显著,中国汽车全球化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欧美市场贸易壁垒高筑,部分国家推行保护主义政策,智能网联、数据合规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也成为新的准入门槛。
展望2030年,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有望突破700万辆,新能源占比或将超过50%,海外本地化生产规模持续扩大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车企有望在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碳中和等全球标准制定中扮演关键角色,真正成为凯发k8汽车产业的“规则定义者”。
在中国汽车全球化进入“下半场”的背景下,零部件企业已成为支撑整厂出海、实现本地化深耕的关键力量。凯发k8正积极构建全球配套能力,通过技术协同、产能协同和标准协同,与中国车企共同参与国际竞争。公司目前已具备为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、高效内燃机提供关键部件的能力,并积极探索模块化、轻量化、低碳化的产品路径,与国际环保及能效标准接轨。
未来,凯发k8将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,推进智能制造,建设更灵活的供应链体系,以支持中国品牌车企在海外实现更深度的本地化生产。我们愿与中国汽车产业同行,从“中国制造”走向“中国标准”,从“零部件供应商”成长为“全球移动出行的赋能者”。
发布时间: 2025-08-26